欢迎进入胡氏促进会!
首页 > 胡氏名人 > 详情

白话文倡导者,新文化运动干将——胡适

来源:胡氏宗亲网 编辑:admin 时间:2017-02-03
胡适(1891年12月17日-1962年2月24日),原名嗣穈,学名洪骍,字希疆,笔名胡适,字适之。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。 徽州绩溪人,以倡导白话文、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。”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、哲学、史学、考据学、教育学、红学几个方面,主要著作有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(上)、《尝试集》、《白话文学史》(上)和《胡适文存》(四集)等。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“大胆的假设、小心的求证”的治学方法。

人物生平
公元1891年,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(今上海市浦东新区)。公元1893年,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。 
公元1894年,中日甲午战争爆发,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,后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上庄村,进家塾读书。其父胡传病逝于厦门。
公元1904年,与江冬秀订婚,从三兄到上海,入梅溪小学堂。 
公元1905年,进澄衷学堂。
公元1906年,考取中国公学。 
公元1908年,入中国新公学,兼任英文教员。
公元1910年,留学美国,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。 
公元1915年,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,师从于约翰·杜威。 
公元1917年,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了《文学改良刍议》。同年,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,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,参加编辑《新青年》,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。
公元1919年,接办《每周评论》,发表《多研究些问题,少谈些主义》,主张改良主义,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。
公元1920年,离开《新青年》,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。
公元1921年,作《杜威先生与中国》。
公元1922年,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,创办《努力周报》。在其第二期(1922年5月14日)与蔡元培、李大钊、陶行知、梁漱溟等联名发表《我们的政治主张》。   
公元1924年,与陈西滢、王世杰等创办《现代评论》周刊。
公元1925年,2月参加北京善后会议,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。
公元1926年,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。游历英国、法国、美国、日本诸国。
公元1927年,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。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。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。
公元1928年,创办《新月》月刊,任中国公学校长。 
公元1929年,在《新月》杂志上发表《人权与约法》一文,标志人权运动的开始,随后发表《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——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》、《知难,行亦不易—孙中山先生的“行易知难”说述评》、《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》。   
公元1930年,胡适、罗隆基、梁实秋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《人权论集》交新月书店出版,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。4月10日在《我们走那条路》中提出:“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、疾病、愚昧、贪污、扰乱五大仇敌”。 
公元1932年,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,并邀蒋廷黻、丁文江、傅斯年、翁文灏创办《独立评论》,胡适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。 
公元1935年,1月4日抵达香港,逗留五天,主要接受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。多次要求出任驻日本大使未果。
公元1937年,七七事变发生后,蒋介石于1937年8月19日要求胡适即日前往美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。  公元1938年,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。 
公元1942年,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,旅居纽约,从事学术研究。
公元1943年,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。
公元1944年,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。
公元1945年,出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,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,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、科学及文化组织会议,制订该组织的宪章。
公元1946年7月回到北平,任北京大学校长。 
公元1948年12月15日下午4点,傅作义派了部队护送胡适到北京南苑国际机场上了飞机。夜里十时到达南京明故宫机场。
公元1950年3月初,胡适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,被推为该会干事长。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。 
公元1954年2月至3月,六十四岁的胡适到台湾参加“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”,担任“临时主席”。 
公元1955年,中国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《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》,胡适住在美国搜集了这八本书,认真作了批注。   
公元1957年11月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。 
公元1958年4月返回台湾定居就任。 
公元1959年,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。 
公元1962年1月从台大医院出院。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,胡适去世获得哀荣。